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。前者習稱“野葛”,后者習稱“粉葛”。野葛主產于河南、湖南、浙江、四川;甘葛藤主產于廣西、廣東。野葛在秋、冬二季采挖,多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,干燥;甘葛藤在秋、冬二季采挖,多除去外皮,稍干,截段或再縱切兩半或斜切成厚片,干燥。野葛以質疏松、切面纖維性強者為佳;粉葛以塊大,質堅實,色白,粉性足,纖維少者為佳。生用或煨用。
【藥性】甘、辛,涼。歸脾、胃、肺經。
【功效】解肌退熱,生津止渴,透疹,升陽止瀉,通經活絡,解酒毒。
【應用】
1.外感發熱頭痛,項背強痛本品甘辛性涼,輕揚升散,具有發汗解表,解肌退熱之功。外感表證發熱,無論風寒與風熱,均可選用本品。治療風熱感冒,發熱、頭痛等癥,可與薄荷、菊花、蔓荊子等辛涼解表藥同用。若風寒感冒,邪郁化熱,發熱重,惡寒輕,頭痛無汗,目疼鼻干,口微渴,苔薄黃等癥,常配伍柴胡、黃芩、羌活等藥,如柴葛解肌湯(《傷寒六書》)。本品既能辛散發表以退熱,又長于緩解外邪郁阻、經氣不利、筋脈失養所致的頸背強痛,故風寒感冒,表實無汗,惡寒,項背強痛者,常與麻黃、桂枝等同用,如葛根湯(《傷寒論》);若表虛汗出,惡風,項背強痛者,常與桂枝、白芍等配伍,如桂枝加葛根湯(《傷寒論》)。
2.熱病口渴,消渴本品甘涼,于清熱之中,又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,而有生津止渴之功。用治熱病津傷口渴,常與蘆根、天花粉、知母等同用。治療消渴證屬陰津不足者,可與天花粉、鮮地黃、麥門冬等清熱養陰生津藥配伍;若內熱消渴,口渴多飲,體瘦乏力,氣陰不足者,又多配伍天花粉、麥冬、黃芪等藥,如玉泉丸(《沈氏尊生書》)。
3.麻疹不透本品味辛性涼,有發表散邪,解肌退熱,透發麻疹之功,故可用治麻疹初起,表邪外束,疹出不暢,常與升麻、芍藥、甘草等同用,如升麻葛根湯(《閻氏小兒方論》)、若麻疹初起,已現麻疹,但疹出不暢,見發熱咳嗽,或乍冷乍熱者,可配伍牛蒡子、荊芥、前胡等藥。
4.熱瀉熱痢,脾虛泄瀉本品味辛升發,能升發清陽,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而奏止瀉痢之效,故可用治表證未解,邪熱入里,身熱,下利臭穢,肛門有灼熱感,苔黃脈數,或濕熱瀉痢,熱重于濕者,常與黃芩、黃連、甘草同用,如葛根芩連湯(《傷寒論》)。若脾虛泄瀉,常配伍人參、白術、木香等藥,如七味白術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。
5.中風偏癱,胸痹心痛,眩暈頭痛 葛根味辛能行,能通經活絡,用治中風偏癱,胸痹心痛,眩暈頭痛,可與三七、丹參、川芎等活血化瘀藥配伍。且葛根能直接擴張血管,使外周阻力下降,而有明顯降壓作用,能較好緩解高血壓病人的“項緊”癥狀,故臨床常用治高血壓病頸項強痛,如北京同仁堂生產的愈風寧心片即由葛根一味藥組成。
6.酒毒傷中 葛根味甘能解酒毒,故可用治酒毒傷中,惡心嘔吐,脘腹痞滿,常與陳皮、白豆蔻、枳椇子等理氣化濕、解酒毒藥同用。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10—15g。解肌退熱、生津止渴、透疹、通經活絡、解酒毒宜生用,升陽止瀉宜煨用。
【鑒別用藥】柴胡、升麻、葛根三者皆能發表、升陽,均可用治風熱感冒、發熱、頭痛,以及清陽不升等證。其中:柴胡、升麻兩者均能升陽舉陷,用治氣虛下陷,食少便溏、久瀉脫肛、胃下垂、腎下垂、子宮脫垂等臟器脫垂;升麻、葛根兩者又能透疹,常用治麻疹初起、透發不暢。但柴胡主升肝膽之氣,長于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、退熱,疏肝解郁,為治療少陽證的要藥。又常用于傷寒邪在少陽,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、口苦咽干、目眩;感冒發熱;肝郁氣滯,胸脅脹痛、月經不調、痛經等證。升麻主升脾胃清陽之氣,其升提(升陽舉陷)之力較柴胡為強,并善于清熱解毒,又常用于多種熱毒病證。葛根主升脾胃清陽之氣而達到生津止渴、止瀉之功,常用于熱病煩渴,陰虛消渴:熱瀉熱痢,脾虛泄瀉。同時,葛根解肌退熱,對于外感表證,發熱惡寒、頭痛無汗、項背強痛,無論風寒表證、風熱表證,均可使用;且葛根能通經活絡,解酒毒,也可用治眩暈頭痛,中風偏癱,胸痹心痛,酒毒傷中。
【現代研究】
1.化學成分主要含黃酮類成分:葛根素,黃豆苷元,黃豆苷,黃豆苷元8-O-芹菜糖(1-6)葡萄糖苷等;香豆素類:6,7-二甲基香豆素,6-牻牛兒基-7,4’-二羥基香豆素等。《中國藥典》規定野葛含葛根素不得少于2.4%;粉葛含葛根素不得少于0.3%。
2.藥理作用葛根煎劑、葛根乙醇浸膏、葛根素等對實驗性發熱模型動物均有解熱作用。葛根煎劑、醇浸劑、總黃酮、大豆苷、葛根素均能對抗垂體后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。葛根總黃酮能擴張冠脈血管和腦血管,增加冠脈血流量和腦血流量,降低心肌耗氧量,增加氧供應。葛根能直接擴張血管,使外周阻力下降,而有明顯降壓作用,能較好緩解高血壓病人的“項緊”癥狀。葛根素能改善微循環,提高局部微血流量,抑制血小板凝集。葛根所含不同成分分別具有收縮與舒張內臟平滑肌的作用。并有降血糖、降血脂、抗氧化等作用。
附藥:葛花
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未開放花蕾。性味甘,平。功能解酒毒,醒脾和胃。主要用于飲酒過度,頭痛頭昏、煩渴、嘔吐、胸膈飽脹等癥。常用量3—15g。